8月19日,武汉中南财大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被其患有抑郁症妻子砍死家中,此事一经媒体曝出,社会哗然,就在人们纷纷为教授的英年早逝扼腕叹息之际,也引发了人们对抑郁症的广泛关注。
抑郁症,人类“头号心理杀手”,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精神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11%,目前全球抑郁人口多达1.2亿人,抑郁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四大疾病。而根据国内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2600万,但只有不到10%的人得到治疗,而1.5万名专业精神科医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尽管抑郁症研究专家对患者人数存有异议,但显然,抑郁症已经成为困扰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10%-1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可能死于自杀。
全国知名权威抑郁症专家张高峰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工作,是治疗精神疾病方面的权威,每天上门求诊的精神病患者多不胜数。特别是这些年来,上门求诊的患者人数是越来越多,这让张教授忧虑不已。张教授说“我行医几十年,每天都在拼命看病。结果,病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治越多。作为一名医生,一点成就感都没有。”张教授是一位清醒的医者,他看到了表面“繁荣”背后的隐忧。从医生个人来说,病人越来越多,说明自己医术高、口碑好,患者认可。但是,从整个国家来说,病人越来越多,则说明医学发展走入误区,重治疗轻预防,医生“只治不防,越治越忙”。
古人云:上医治未病。意思是说,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擅长防病的人。遗憾的是,不少医生错误地认为:谁的病人越多,谁的本事越大。
近年来,很多医院跑马圈地,盲目扩张,有的医院床位数甚至超过6000张,成为世界罕见的“巨无霸”。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还大量引进“高精尖”设备。如此一来,大医院形成“虹吸效应”,抽空了基层的优秀人才,导致患者过度集中难以分流,医院的扩张速度赶不上病人的增长速度。因此,大医院医生整天疲于奔命,都在忙着“治已病”,哪有精力“治未病”。
医学技术越来越进步,医生队伍越来越庞大,而病人却越来越多,这是医生的悲哀,也是医学的失败,值得认真反思。
美国心脏协会曾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如今的医生都聚集在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下游,拿着大量经费研究打捞落水者的先进工具,同时苦练打捞落水者的本领。结果,事与愿违,一大半落水者都死了,被打捞上来的也是奄奄一息。更糟糕的是,落水者与日俱增,越捞越多。
事实上,与其在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筑牢堤坝,让河水不再泛滥。作为医生,不能坐着等人得病,而应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多人“落水”。
预防为主,是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但是,由于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这一方针沦为一句口号。2010年,我国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2600万,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事实上这些疾病大多是可以通过干预避免的。只要医院从单纯的治疗疾病为主,转向预防与治疗病重,将“末端治理”变为“源头治理”,抑郁症病人的数量绝对不会增长得如此之快。
抑郁症患者的人数越来越多,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伤害。因此,要根本解决抑郁症病人越来越多的境况,绝不能只靠医生治疗,而要靠预防,从“源头治理”。只有病人越治越少,才说明医生的本领越来越高,医学越来越有希望。